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1章两人分开去实习





  端午节过后,学校开始组织76届学生去实习,实习过后就毕业分配了。因为1978年的高考要在暑假进行,九月份就又有三个班的考生入校了。这个校舍己经不够用了,县里已经在北山农园建新校舍了,那时的建设速度,恐怕建上一年都难完工。学校得快把76届学生送出去,才能招进78届新生。

  政文班分成了三个实习小组,分别去大榆树中学、秦家屯中学和二十家子中学,水昜分到了大榆树,柏莉分到了秦家屯。

  水昜想让柏莉找刘晓梅,把他们俩分到一处去。柏莉说:“别啥事都求人,就一个月,又不是一年半载的,我还能让别人拐跑了呀!跟你在一起我受拘束,咱们就放单崩吧,我己经给我爹留了200元钱,你把需要买的开个单子,让他和柏俊给咱们备料,回来咱们就盖房子。”水昜也只好听她的了。

  李靳革老师带领水昜他们17名同学到了大榆树公社中学。大榆树中学的校长姓高,是师范学校72届毕业的一名女生。能到中学实习,意味着毕业以后可以进中学任教,又看到师范毕业生已经当上了中学校长,水昜的信心倍增。

  高校长给他们安排食宿时想得很细,虽然中学有住宿生,也有食堂,但是,她说:“不能和学生同吃同住,会影响你们的权威。”

  她腾出了会议室做备课、吃饭的场所,倒出了两个办公室做男女生宿舍,新搭了炉灶,请了师傅为实习生做饭。

  学校语文组组长叫孙龙,是一位老教师,由他指导实习生备课。一个月的实习期,每名实习生只给了三课时的实践课,其余时间都是听课和备课。

  这个学校有六名语文教师,负责18个班的教学任务。这样配置是超负荷的,按照标准应该配置9名。水昜看出了中学师资的缺乏,更坚信自己可以到中学任教了。

  他选了三年级的文言文备课,无论是年级还是课文都是难度最大的。孙龙对唯一敢选三年级课程的水昜,现出了不屑一顾的表情,听他又选了文言文,更是嗤之以鼻了。

  水昜讲的是《方腊起义》的启始课,开篇是:方腊椎牛筛酒,酒数行,腊起曰:“天下国家,本同一理。今有子弟耕织,终岁劳苦,少有粟帛,父兄悉取而靡荡之,稍不如意,则鞭笞酷虐,至死弗恤,于汝甘乎?”

  水昜用了王同策老师的串讲法,见字拆字,见词拆词,抓住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之处,重点讲解。

  在讲“椎牛筛酒”时,他把椎和筛当作串讲的重点:椎,通假字,同锥,当大锤讲;筛,筛子,筛酒,古时做酒,用米陈酿,留有米渣,用网布筛除米渣;椎和筛都是名词,在这里当动词用,这是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重要区别,凡见这种情况可翻译成“用大锤锤,”和“用筛子筛”。

  在讲“天下国家,本同一理”时,他着重讲了“国家”一词,告诫学生,文言文中“国”就指国家,“家”指家庭,见到“国家”一词就是国家和家庭,千万别翻译成国家。这句话的今义是治理国家和管好家庭,是一个道理。

  接下来,他又重点讲了“耕织”、“粟帛”、“悉”、“靡荡”、“笞”、“虐”、“弗恤”、“于汝甘乎”等重点字、词、句。最后将这一段翻译成了白话文:方腊用大锤锤死牛,用网筛筛酒,喝了几旬后,他站起来说,治理国家和管理家庭都是一个道理,例如一家现在有儿子或兄弟耕种粮食,纺织布匹,全年辛苦劳做,有一点收获,父亲或长兄就全部拿走,去干靡烂放荡的事,稍微不满意,就用鞭子抽打儿子或兄弟,残酷地虐待,到他们快死了也不抚慰,对这样的父亲长兄,你们甘心为他们奉献吗?”

  学生们对水昜讲的课十分欢迎,下课后,把先前学过的文言文中,不懂的地方来找他给翻译。

  水昜的举动得罪了孙龙。因为孙龙是三年级水昜教的那个班的语文老师,学生们找水昜是打了他的脸。在评课时,他提出水昜讲的知识点太多了,超出了初中生的接受能力,是在哗众取宠。

  水昜当众反驳他忌贤妒能,知识匮乏,误人子弟,把他气得撂挑子了。水昜跟校长请战,接孙龙的课,结果被李靳革批评一通,让他停课反省,才给孙龙挽回了面子。

  事后李靳革找他说:“你讲课时,我在场听了,不愧是高材生,但是,如果你接了他的课,学生一欢迎你,把你留到这里咋办?我听说知青都留城里中学任教,孰重孰轻啊!你就是进了城里中学,也得收敛一些,文人相轻,太露锋芒对你不利。”

  水昜从心里往外感谢李老师的教诲,见他不计前嫌,这样关爱自己,转变了过去对他的看法,把他也视为恩师了。

  秦家屯那队实习生,是王同策老师带队下去的。在试讲时,柏莉面对同学都羞口,讲得结结巴巴。

  王同策老师给她选了初二的课文***诗词水调歌头《重上井岗山》,充分发挥了她的朗读强项,指导她按照格律,抑扬顿错地朗读:

  久有/凌云志,重上/井冈山。千里来寻/故地,旧貌/变/新颜。到处莺歌/燕舞,更有/潺潺/流水√高处/不√胜/寒。过了√黄洋界,险外/不√须看……

  柏莉终于张开口了,第二次试讲时,把这首词极富感情地朗诵出来了,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。

  王同策告诉她说:“你长得漂亮就能抓住学生,爱美之心,人皆有之,你应该树立自信心。只要你再把课文多读上几遍,书读百遍,其义自现,理解后富有表情的读出来,就会抓住学生。”

  随之,王老师又给她讲了水调歌头的平仄韵律,再拿出苏东坡的《明月几时有》让她体味,使她爱上了诗词歌赋。

  最后,王老师又给她辅导了“莺歌燕舞”、“潺潺”、“旌旗”、“人寰”、“弹指”、“九天揽月”、“五洋捉鳖”等重点词汇,着重解释了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”的原义和引申义。使她的实习课讲得很精彩,羸得了学生们的高度好评,称她是最美最难忘的语文老师。

  一个月后,实习结束了,7月25日,三路同学都回到了学校,她跟水昜一见面,说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是王老师把我扶上讲台的,我一辈子都要记住王同策这位恩师。”

  接下来,便是毕业分配了,他俩将分到何处呢?